|
01 买菜者言
前天傍晚,我去菜市场买菜。菜市场的营业时间是到19点半。我走进市场,时间已不多了。相比早上,这时候,顾客少了很多。
有的摊主看眼前没人光顾,就吆喝道:“来,小白菜,便宜了,3块钱两把”“哎,黄瓜不多了,5块钱,这堆都给你了哦”••••••
也有神情淡漠的摊主,既不吆喝、也不招揽,和平常一样任人挑选。
我忙完咨询工作,心绪放松了很多。但是看到摊主们在同一时间、面对类似的剩菜问题有不同的表情,做法也大不一样,觉得挺有意思。就顺着吆喝声,留神去听不同摊主怎么向买主兜售挑剩下的菜。
比如,老太太们会念叨:“诶呦,你的菜不够新鲜,怎么还那么贵呢”?
第一个摊主说:“哎,都怪俺不会保存,孩子放假了没地儿去,就跟着俺,俺一个人忙不过来,来不及给菜上水,也没有保鲜膜给罩着。都怪俺们进货时候,也没有挑选好,所以刚放一天,就蔫吧了。大婶,您看我这日子,多难呀!?”说着用脏兮兮的手帕,抹抹自己的眼角。
第二个摊主说:“都怪这个市场不好,也不通风,里面贼热,人都受不了,菜能受得了吗?也怪白天那些老太太,不买东西,还来回翻腾我的菜、把我的菜叶都整耷拉了,我就差要削她了。也怪你!你明知道隔了夜的菜就不新鲜了,你昨天又不来买。你昨天麻利儿地、早点儿来,不就买着好的了吗?还瞅啥、还得瑟啥?”说着,他抽出一把切南瓜、冬瓜的刀,又晾了晾自己胳臂上纹的龙。
第三个摊主说:“是啊,是有点儿不新鲜了。您要乐意,少给点钱,就包圆儿了吧,晚上回去您就吃。下次您早来,我给您留着新鲜的。今儿就便宜卖给您,你得意,我也省得糟践了东西。”说着,拿出塑料袋,准备装起来。
我一边挑选,一边想:这三种心态,咨询室里,不是也很常见吗?
02 第一种:“自责心态”
类似祥林嫂,“我真笨呀、我真傻”,反复唠叨“自己不够好”,希望博得他人的同情,也希望别人不要再责怪自己。
这种否定自我的心态,在一个鼓励积极向上、鼓励自我成长、鼓励传播正能量的时代,异乎寻常地常见。
这种自我打压情绪的不断积累,其结果就是抑郁,而极端情况是畏罪自杀的结局。
因为要缓解焦虑、也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指责,所以抢先自我检讨、自裁。
这个心态的好处是,短时间会激起大家的同情,赢得情绪上的支持。深层的,是因为自己严要求、高标准的存在,能让自己享受道德优越感和自恋感的满足。
比如自己工作业绩不好,是因为家里有80岁的老母,但是孝顺是不能丢的。所以,先得照顾家人,然后我又熬夜、又加班,也没做完。都怪自己分身乏术,也怪我信奉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”的道义。
坏处是,自我指责的声音,逐渐积累了负面预期,让自己自尊承受巨大的代价。
觉得自己难以“言行一致”,说到做到。情绪上,也的确会出现认同软弱、无助的感觉,持续处于抑郁、消沉的情绪。
放在人际之间,则容易出现“被动攻击”,造成亲密关系和事业发展的死局。
所谓被动攻击,自己的感觉是“我都这么弱了、我都对自己这么差了,你们就别给我压力了,你们还忍心指责我吗”?
但是周围与其相处、共事的人,会越发地感受到一种愤怒,还的确从情绪上,不能继续伤害她,因为她会制造周围人的内疚感,所以她身边的人心里会很窝火。
导致的结果,是因为自责,别人无法再信任自己,也阻断了自己在现实上的得到晋升、亲密关系获得改善的路径。
03 第二种:“指责心态”
类似怨妇和孩子,遇事情都是别人的错,而自己没有什么责任,唯一的责任,也只是“怪我当初看错人了、怨我当初年少无知”。
这种咒骂环境、咒骂他人,是常见的飞扬跋扈的心态。
通过指责时代的错、父母的错、领导的错、社会的错、政府的错、周边人的错•••来面对眼前的困境。
好处是:自己嘴巴上痛快、心里也很爽,也很好的保持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。把愤怒充分的宣泄后,心理没有什么压抑的痛苦,患癌症的几率也变低了。
坏处是因为都是别人的错,把自己的感受好与坏、事业的顺与歹都寄托于别人,所以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感受、行动、现状、命运,都失去了把握。仰赖于外部的人、势、物的变化。
人际之中,这么做也往往会很得罪人。显然,除了受虐倾向严重的人,没有人愿意和脾气坏、只会爆粗口的人相处共事,这会促成社会的孤立、自绝于人民。
但是“自责”和“指责”这两种心态,只是在意识层面有区别——一个把攻击性指向了自己、一个把攻击性指向了别人——而本质上,它们都是“替罪羊心态”。
即:现状很糟糕,需要有人对此种现状负责,只要处理了这个人,这个现状,就应该好起来了。
好比说:某地持续下暴雨,导致河水冲垮了堤坝,闹洪灾了。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“巫婆神汉”,他会认为“洪水”意味着“河伯”震怒,需要村民敬献、上贡了。具体做法是给“河伯”娶一个稳重、安分的妻子。然后让村民和“河伯”成了亲家,河水就不泛滥了。这时,村民们就需要把一个长相秀美的黄花大闺女捆绑成粽子状,在“巫婆神汉”烧香念咒、撒酒磕头之后,把“粽子”扔进河里。这个女子便是上贡用的“牺牲”(古代这是词是名词性质,故不用加“品”字)。
假如河水还在泛滥、依旧洪涝不止,那么不是“河伯”有错,只是那女子还不够漂亮,河伯没看上,或者河伯发现了她不是处子之身。需要选更美、更纯洁的女子。如是再三,肯定有效。
这种治水防洪的方式,现在看,几乎是个笑话。
但是《西门豹治邺》中村民类似的神话思维,确实是人在焦虑、需要安全感的时候,时至今日都会自发出现的原始思维:只要找一个替罪羊,然后把责任归到我们可以掌握的范围,危机就可以“有效”控制了。
至于自然规律、如何处理具体的问题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“明确的”问题来由,处理掉它,至少让我们恢复了安全感。
回到菜市场的僵局:菜已经有些蔫吧了、市场营业时间也快到了,讨价还价、处理价格太麻烦。
把问题解决放在一边,先讨论责任吧,“是我的责任、还是别人的责任”,其实无助于问题的解决。但这种情绪的表达,至少让我们在焦虑的时刻,可以释放一些不适感、给自己减压。以至于忽视了具体的菜该怎么办呢?
04 第三种心态:“从实际出发”
直到第三种心态横空出世:“事已至此,你也别挑我的菜不新鲜,我也不嫌弃你的价格不够高”。
这种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、就事论事的心态,既可以解决了眼前的困境,也不破坏彼此的关系,通过妥协,达成暂时的问题解决,以后还可以继续慢慢谈、慢慢协调。
这么做看起来,也没什么了不起,只不过就是“接纳”而已。
但我们在面对很多具体的生活问题时,大多时候,恰恰是因为“想太多、多想了”,用佛家的话,是用种种“妄念”遮挡了简单的真相,而导致衍生了很多“没完没了”、无法终结的冲突、挂碍。
而“就事论事”,恰恰是活在当下,切断过往、未来的妄念对当下的影响,只对具体的情景谈具体问题的解决,不牵扯、不钻牛角尖、不赌气。
用心理学的话,就是不卷入“移情”和“非理性观念”,反倒是更客观、更如实观照的心态。
05 最 后
人是感情动物,情绪交流和表达少不了。但是你如果觉察到“自己就是想念叨念叨、让这部分情绪发泄完”,然后就去解决问题。这还算是不错的心态。
而相对无效的是,该和朋友闲聊、和孩子玩耍的时候,忍不住讲道理、觉得自己浪费时间等等。反之,在工作、谈判、理性做选择的时候,又太多的情绪色彩的卷入,因为焦虑而试图找“替罪羊”。
而就事论事的态度,短时间,可以自己会吃一点亏、也不那么完美。但是基于已经接纳的现实,有了坚实的基础,再发生怎样不够完善的妥协,也可以从中寻找“部分有效”的经验,组织起真实的信息用于以后提升。
好比说,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面对抗洪救灾的问题,直到今日,也不能说彻底解决。但是至少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,摸索出来“疏”比“堵”要好,大禹比他的父亲鲧的策略更有建设性。
所以,卖个菜也不容易。要解决工作、减肥、恋情,就更难了,如何做到一种平衡,需要一种活在当下,根据具体情景,来不断做选择、妥协的能力。
我回家后发现,虽然在菜场,看着黄瓜有些蔫了,但是清洗、切成段、撒盐拌醋后,吃起来,还是对得起5块钱的。这也算第三种心态传递的正能量吧。
|
|